常州做网站对“数字乡村”网站建设的维护与思考

 
一、“数字乡村”网站建设基本情况
2007年以来,我州共投入资金863.97万元,建立了“数字乡村”网站,建成了包括1个州级网站、8个县(市)级网站、102个乡(镇)级网站、939个行政村网页和13371个自然村网页在内的全州“数字乡村”网站群。
网站建成后,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州“数字乡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了全州8个县(市)、102个乡镇、939个行政村、13371个自然村完成模块资料的收集和上传工作,并通过2008年、2009年两年时间对“数字乡村”网站信息(图、文、声、像、表)进行了完善和充实,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集图、声、像、表为一体的充分展现我州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网站,为我州各级领导实施科学决策和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自2010年以来,由于“数字乡村”工作经费大幅减少,必要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加上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经站被撤并,原先承担“数字乡村”工作任务的农经人员被分流竞聘到其他工作岗位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网站信息发布量少,数据报表得不到及时更新,影响“数字乡村”网站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据统计,今年以来,县级“数字乡村”网站更新发布信息1900条,乡镇更新发布信息623条,全州仅有古木镇、东山彝族乡、阿猛镇、蚌谷乡、新店彝族乡、杨柳乡、花甲乡等37个乡镇有少量信息更新,其他65个乡镇没有进行信息更新。
 
二、“数字乡村”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更新发布不及时。部分乡镇自网站建成以来,长期不进行更新,或更新频率低、间隔长,导致其内容滞后,群众无法获得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对网站关注率降低。大多数乡镇只在建站时上传过信息,其后再无更新,有的乡镇每年只是偶尔更新信息。以富宁县为例,花甲乡最后一次更新信息时间是2010年8月,剥隘镇是2010年11月,归朝镇、谷拉乡、板仑乡、者桑乡等6个乡镇2012年至今已有两年没有更新。
 
2、发布信息把关不严,质量不高。部分乡镇建立门户网站后,发布内容空洞,不能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上传图片无价值,不能反映当地典型建筑、重要会议活动、特色产业及优美风光,“政务公开”的目标停留在口号上,与建站初衷背道而驰。
 
3、乡镇缺乏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经站被撤并,原承担“数字乡村”工作任务的农经人员被分流竞聘到其他工作岗位,造成大部分乡镇无“数字乡村”管理人员或者临时抽调人员进行管理,这些临时抽调人员业务不熟,很难完成“数字乡村”工作任务。一些乡镇因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网站日常运作维护使得网站信息更新一直处于“瘫痪”状态。
 
4、资金不足,必要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数字乡村”网站自建成以来,除省上每年有少量的管理配套资金外,州、县财政无专项管理资金。资金链断裂严重阻碍了数字乡村后续维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数字乡村”网站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责任到位。建议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列为州委、州政府重点工程项目来抓,每年以州委、州政府文件下发各县(市)政府,并与各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县(市)政府也要与乡镇政府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数字乡村”网站更新维护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到位。
 
2、设立“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专项经费,确保资金到位。除充分利用好省级每年下拨的少量配套资金外,还要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级财政预算,州、县(市)、乡镇各级财政要逐级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数字乡村”网站运行、维护、培训等工作,保证“数字乡村”正常高效运转。
 
3、加强各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确保技术到位。针对各县(市)、乡镇人员缺乏或人员更换频繁的情况,每年组织召开1~2次全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业务培训会,培训人员包括县(市)、乡镇级信息管理员。各县(市)也要根据需要实时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对管理人员更换频繁的乡镇,一定要搞好技术业务培训,做好交接班工作。
 
4、建立健全全州“数字乡村”网站管理奖惩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安排配套一定经费,用于“数字乡村”网站管理考核奖励,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5、建立全州“数字乡村”网站信息更新进度定期报送制度。每季度,自乡镇级开始逐级上报《“数字乡村”网站信息更新完成情况统计表》,并认真撰写“数字乡村”网站管理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上报州“数字乡村”领导小组办公室。
 
6、加强督促检查。州、县(市)要加强“数字乡村”工作的督促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数字乡村”工作信息更新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任务不落实、信息更新迟缓的要及时督导,对信息更新及时的县(市)、乡镇进行奖励,对更新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
 
7、指定专人负责“数字乡村”网站的具体运行管理工作,确保人员到位。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负责书,督促乡镇一把手指定专门人员对“数字乡村”网站日常信息进行监控及安全技术维护,做好日常巡检和即时监测,确保网站全天候工作、信息页面正常浏览、平台畅通有效。并在乡镇设定专门机构负责本级网站管理。
 
8、建立“数字乡村”网站准建报审制度。采取上下对口乡镇共用、增设网站模块等方式,避免一项工作建一网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挥一网多用功能,优化资源,减少浪费。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