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香港自由行,行不行

香港特首梁振英2月24日上午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时表示,来港内地游客不断增加,已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压力,特区政府对此关注。香港的接待能力有限,不赞成增加开放“自由行”城市的数目。3月初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他将与中央商讨能否收紧现行政策,控制内地旅客自然增长。

“自由行可能被收紧”的话题一时成为舆论争论的焦点。

香港富商李嘉诚在26日出席某公开活动时表示,内地是香港最大的靠山,如果没有自由行,“股票会跌1000点以上”。

自由行施行于2003年,当时正是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光明日报》2月26日刊发《香港“自由行”风波折射内地市场不足》一文指出,香港回归以后,内地给予香港大量的政策“红包”,但对于香港普通的本土居民来说,他们很可能只是感受到了大量内地访客进入后对正常生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未能感受到内地为稳定、繁荣香港经济提供的各项支持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因此,面对香港对内地民众“自由行”的抵制,内地还有必要反思并纠正过往政策中对香港底层社会的忽视,在出台相关政策时,更多地倾向于照顾普通民众的利益。

同一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少点“打酱油” 多点“精品购”,香港限制自由行到底行不行?》认为,拉动经济与影响市民生活之间产生了矛盾,如何权衡兼顾是关键。自由行还是要向前行。

2月28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取消香港自由行,行不行》,指出应理智对待和思考自由行的核心症结所在,“取消内地对香港的供水、供电、农副产品和天然气”的言论,有破坏“一国两制”事业之嫌。以下为文章全文:

近日,内地和香港社会关于“自由行”问题的言论多了起来,显然是“香港自由行”出现了一些问题。两地极端思维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都放出了狠话。有的要求“取消 香港自由行 ”;有的发出了“内地人从此不要到香港去购物”的呼吁;还有的提出“取消内地对香港的供水、供电、农副产品和天然气”的主张。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言论,从小的方面讲,不利于两地人民之间的情感融合,从大的方面看,有破坏“一国两制”事业之嫌。“一国两制”是在“一国”前提下充分包容差异的制度设计,如果一出现问题就用极端思维去考虑问题,就会破坏“一国两制”事业。两地民众之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理性处理甚为重要。

“香港自由行”政策的出台是中央政府应特区政府请求,以国家的全局发展考虑做出的决策。其原意是为香港好,有利于两地民众情感融合。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香港整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关于这一点是所有发表极端言论者都必须搞清楚的。

如果说“香港自由行”的开放引起了某些问题也犯不着极端言论者大呼小叫的,因为这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两地民众保持正常交往所应当有的常态。“一国两制”难道是要限制两地民众之间的交往吗?如果是这样一种思维,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强调的就是要增加人民与外部的交流,何况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实现了回归祖国的过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所要考虑的不应是隔绝两地的交流,而是如何有序增加两地的交流。这才是解决“香港自由行”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理性思维。

细细观察“香港自由行”中出现的问题,其核心是“水货客”问题。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症结,稍稍调整政策即可解决。中央和特区政府有智慧,有能力对“自由行”政策作出适度调整,以保障“自由行”的有序性和持续性。


内地有人不理解,香港是一个发达的商业社会,商家应该是希望顾客越多越好,哪有商家怕被买空的?原理上是如此,但深港两地居民不受限制的一日多次往返,会使人钻“自由行”政策的空子,“水客生意”兴旺起来,且对香港普通市民的生活秩序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客观地看,“自由行”政策稍作技术性调整,就会使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大大缓解。

“香港自由行”的开放使香港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受益不均的问题倒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深层次问题,在中央给予“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如何使香港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均衡受益是特区政府需要研究的。

不具理性的普通民众极端言论虽然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可能具有很坏的放大效应,我们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对于有人试图利用这一问题而毒害两地关系的举动,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郑重声明:本站内容如果来自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体,其版权均属原媒体及文章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